一和父母对话就情绪不稳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_在线下载网资讯

在线下载 > 软件资讯 > 热门资讯 > 正文

一和父母对话就情绪不稳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_在线下载网资讯

任务文章 2023-04-18 4人已阅读

详情

一和父母对话就情绪不稳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_在线下载网资讯

在父母面前容易失控,也许就是对父母的攻击、反抗,这样的情绪有愤怒、委屈、厌恶、憎恨,但是你却从未关注过这些感受,更没有面对的勇气。这些都与从小父母对你的教养有一定的关系,是对父母心理状态的一种继承和延续,更是向父母的认同,也就是父母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过你。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往往会失去耐心,对孩子不但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事后却懊恼不已,但是毫无改善和觉察,继续在不断重复情绪失控的过程。一和父母对话就情绪不稳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前几年豆瓣上有个小组非常的活跃且引人关注,名字叫“父母皆祸害”,里面的大部分帖子都在讨伐自己的父母如何祸害了自己,有父母语言暴力自己的、重男轻女的、父母离婚后把孩子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的、父母的要求达不到就挨打的等等。这些帖子看得出他们对父母的愤怒、攻击和憎恨。在父母面前容易失控,也许就是对父母的攻击、反抗,这样的情绪有愤怒、委屈、厌恶、憎恨,但是你却从未关注过这些感受,更没有面对的勇气。这些都与从小父母对你的教养有一定的关系,是对父母心理状态的一种继承和延续,更是向父母的认同,也就是父母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过你。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往往会失去耐心,对孩子不但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事后却懊恼不已,但是毫无改善和觉察,继续在不断重复情绪失控的过程。这种心理模式逐渐被孩子习得、强化和继承,最后孩子也会变成容易失控的人。而且从小被压抑的感受在你成人后与父母的互动中被激活,这样的失控情绪破坏亲子关系不说,更让自己在其他人际关系中陷入困境,因为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会复制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中。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西格尔把人的失控状态分为触发、过渡、浸没和恢复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如果没有觉察,第四阶段就无法去完成。长大后的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父母的所有感受和体验,不要用“孝道”来绑架自己。首先要承认从小到大父母就是对你有伤害的,你的情绪就是你真实的感受。同时要理解作为人、作为你父母的局限性。原生家庭不是万恶不赦,也有很多的资源,现在的你,希望真心面对自己这部分,去学习成长自己,否则这样的模式依然会代际传递。

一和父母对话就情绪不稳定相关阅读:

巴普洛夫实验告诉你:为什么和父母聊天时总忍不住对父母发脾气?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和父母说话聊天时总是忍不住对父母发脾气怎么办?”

《蛤蟆先生和心理医生》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在书里回答说:因为简单!只需要学着父母的样子去做就好了,让自己重新学习怎么做,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思考的。

他同时也说:这种控制不住自己行无意识的行为,是自找的折磨,像是一种条件反射,更像是巴普洛夫实验里的狗,听到铃铛就会流口水,因为他们学会了把铃声和喂食关联在一起。可怜的狗习惯这个关联之后便无法控制,变成一种自动反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面的獾总是以蛤蟆父亲的朋友自居,用父亲的口吻跟蛤蟆讲话,对蛤蟆的事情越俎代庖,批评他、指责他并且替他做决定,这让蛤蟆很苦恼。

蛤蟆想表达愤怒却总是愤怒不起来,脑子里经常会出现父亲严厉的影子,告诉自己要听从獾的建议,但是如果真的那么做了,却还是开心不起来。

书中说到獾和蛤蟆都处于典型的父母状态,獾是父母的续集,而蛤蟆则是让父母长在了自己的心里,时刻敲着警钟,告诉蛤蟆要听他们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感觉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学了很多育儿知识,明明不想冲孩子吼的,却吼得撕心裂肺,事后却一直自责,给孩子道歉,类似的事情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这种状态的父母很可能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因为他的父母小时候就是那样对他的。

等到孩子长大了,也会把这种父母自我状态投射到自己对父母和孩子的态度中。

想到社交媒体上一个很火的短片,名字叫做《世代教育大调查——世界唯一的问卷》。

之所以说是“唯一”的问卷,是因为每位家长手中的问卷都是她们的孩子设计的,父母在勾选时发现里面的问题几乎全中。

“爸妈会拿我(成绩、态度或行为)跟别人比较”

“会盯着我读书,或要求读书时不能开房门”

“规定读书的时间或方法”

“经常对我碎碎念”

……

接着,家长们被要求谈谈童年时期不被父母信任的感觉。

家长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童年时代的很多记忆都一股脑涌了出来,但是遗憾的是,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我最讨厌我妈一直叫我读书、读书、读书。”

“妈妈就会限制,不可以看这些东西,不可以听什么”

“我就假装还是有去补习,拿他们给我的补习费跑去打电动”

“反正只要我堂弟考得比我好,我就死定了”

接着,就是反转性的灵魂拷问环节“你也对孩子这样做过吗?”

一个女儿说,我妈妈没有很了解我,就从小到大就习惯她生气,然后习惯她比较。

比较讽刺的是,这个妈妈就是刚才控诉父母总是拿自己和堂弟比较的妈妈,显然,她把自己内心深处最讨厌的那种做法完全照搬到了女儿身上。

“她完全不信任我,她不信任我能够自己自主管理”

“妈妈很在意我的成绩,感觉考不好她就不能拿去炫耀吧”

“他会提出一些建议要求,可是我觉得他自己没有达到那个要求。”

“希望我妈可以多信任我一点点,给我多一点点自由的时间。”

或许家长们并不想那样对孩子,只是没有意识的活在了父母的自我状态里,延续着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将父母曾经对自己深恶痛绝的做法又延续给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前传,孩子成了我们的续集。

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到此刻,家长们的内心已经有了深刻的触动与反思了。

每个家长的问卷中都夹带着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孩子印象深刻的、对他们影响很大的父母曾经给过的赞美。

“爸爸你曾经在我国小的时候说我很会骑脚踏车,这让我以后也很爱骑脚踏车。”

“我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很好,你说很棒下次继续努力,这句话给了我对数学的信心”

都是特别特别小的事情,可能父母早就不记得了,可是这些信任与鼓励却在孩子的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孩子成长的方向。

最后,孩子们来到现场,有的妈妈一下子情绪崩溃,留下了眼泪,相信这眼泪更多地对孩子的愧疚和对自己的懊恼。

家长拥有自醒能力,何尝不是孩子的一种幸运呢。

觉醒之后就要改变,利用书中苍鹭对蛤蟆说的话“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坚信和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那么如何从父母自我状态里跳出来呢?

一、父母减少对孩子的关注,扩大自己的圈子

杨澜说“不要在孩子身上用力过猛”。

对孩子关注越多,展现父母成长状态的可能就越大,所以尽量少关注孩子,多学习精进自己,让自己的圈子变大,这样才能走出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思维小圈,用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沟通,减少与原生家庭相同的情景碰撞。

比如孩子吃饭慢的时候,你其实并不想催,但是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一直催催催,这可能是你小时候父母也一直催你的原因,每当这时,你可以想着你自己最近学习的新知识或者新的技能在饭桌上家人一起讨论起来,让你没有催孩子的机会。

二、跳出令你无法控制情绪的环境。

当你再一次因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而做出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就立刻离开现场,换一个环境,让自己快速跳出父母自我状态。

比如当孩子因为没有收拾玩具,你没控制住自己又发火了,这时候为了避免事态蔓延,你可以带孩子出去,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心情,回来之后再重新处理收拾玩具的事情。

很多人其实不喜欢自己的父母的处事态度,但最终自己也成了父母的复制品。

我们这一代父母,处于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可以很轻松地学到很多育儿知识。

作为承前启后的新一代父母,肩负着改变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父母自我状态的第一代,只有多学习,刷新自己的认知,让自己从父母的自我状态走出来,孩子就会成为真正的新一代,而不是我们的续集。

我是@卡尔妈妈讲故事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家庭教育的关注者,用故事滋养孩子内心的养育者,欢迎关注,一起讨论育儿难题。

#愿孩子慢慢长大#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