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消费条件 增强消费后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线下载 > 软件资讯 > 热门资讯 > 正文

改善消费条件 增强消费后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任务文章 2023-04-29 17人已阅读

详情

改善消费条件 增强消费后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面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党中央提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一次重要变化,它将对我国经济体系的构成、产业结构的方向,乃至社会经济的管理产生深远影响。2021年,福建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全省消费品市场虽经历波折,但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发展,仍运行在合理区间。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顺应消费市场变化趋势,改善消费供给质量。改善消费条件 增强消费后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面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党中央提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一次重要变化,它将对我国经济体系的构成、产业结构的方向,乃至社会经济的管理产生深远影响。2021年,福建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全省消费品市场虽经历波折,但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发展,仍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

市场规模再创新高

随着我省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环境日趋完善,消费热点接连涌现,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我省正式加入消费品市场2万亿俱乐部,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0373.11亿元,比2012年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0.5%。全省人均消费品零售额逐年提高,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达48810元,比2012年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9.3%。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伴随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消费市场相辅前行、协同发展、共同繁荣。2021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7568.32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10.0%。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村地区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红带货、农旅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消费市场发展迅速。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804.79亿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14.3%。

经济贡献不断提升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2021年,全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合计实现增加值6248.76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4140.9亿元,年均增长7.8%;占GDP的比重为12.8%,比2012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8.2%,比2012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一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推广,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电子商务成为消费创新的重要渠道。2021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1775.54亿元,是2014年的9.3倍,年均增长35.0%。全省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41万亿元,是2016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6%。二是城市商业综合体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消费品质、便利生活配套服务和繁荣城市商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全省城市商业综合体43个,共实现销售额353.60亿元,商户数7914个,营业面积276.2万平方米,全年客流量达5.4亿人次。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大众消费观念逐步从追求“物美价廉”向注重“个性品质”转变。一是升级类商品受大众追捧。2021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较2012年增长6.4倍;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是2012年的4.0倍;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是2012年的3.1倍;烟酒类商品零售额是2012年的3.3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是2019年的2.5倍,远超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二是旅游消费提质升级。人们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休闲旅游成为大众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2021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0680.5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51.0%;国内旅游收入4862.34亿元,是2012年的2.9倍。

二、制约我省消费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传统消费增长后劲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衣食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以吃类和穿类商品为代表的传统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基本处于饱和状态。2021年,我省限额以上吃类和穿类商品零售额合计2813.65亿元,占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1%。“十三五”期间我省限额以上吃类、穿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6.0%和16.9%,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25.3%和32.4%,增长放缓趋势明显。

居民消费对经济贡献偏低

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成长动力主要来自消费需求,居民消费率一般都超过50%,而我省居民消费率长期处于30%水平,与全国和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差距较大。居民消费率在低位徘徊,反映了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居民收入增长不足、购房支出挤压消费等因素限制了居民消费的扩张,也难以形成需求对供给的持续牵引作用。

疫情导致服务消费萎缩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省消费市场影响巨大,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4%。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六稳六保”工作成效显著,消费市场有序恢复。但疫情影响较为深远,散发多发的疫情不定期冲击居民消费。一方面,零售、住宿、餐饮、交通、旅游、教育、娱乐、体育等接触性消费受疫情影响,供给显著减少。另一方面,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导致居民消费需求萎缩。

三、建议

做大消费市场存量,拓展消费增长空间,是促进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我省消费对经济发展拉动力更强更有韧性的要求。因此,建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一是改善消费供给质量。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顺应消费市场变化趋势,改善消费供给质量。积极引进规模大、质量高的商贸企业,不断壮大我省消费品市场主体。重点培育城市大卖场、大商圈,构建从高端到亲民,层次结构合理的消费场所,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重点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充分结合我省文化优势,丰富“夜游”“夜食”“夜购”等夜间消费形态,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二是着力培育新型消费。加大个性化、多样化的新型消费供给力度,重点孵化一批发展潜能好的新零售企业,从市场拓展、财税支持、人才培养、配套产业等多个方面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壮大,积极引导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大稳企帮扶力度。加大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体娱乐、旅游会展等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扶持力度,确保企业经营有序恢复、行业健康发展。抓住岁末年初消费旺季,重点加强商贸业中汽车、服装类商品促销,持续推进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稳定回升。

积极推进引导需求升级,充分释放市场消费潜力

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最终需求是消化生产供给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动力。一是完善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努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协调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度,让消费者有能力消费。二是加大保障力度,激发消费意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教育、医疗体系改革,大力消除居民后顾之忧,使居民收入从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预防性支出中解放出来,让消费者有意愿消费。三是坚持房住不炒,释放消费潜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土地供应、金融、税收、租购并举等多方面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将房价收入比控制在合理区间,使居民支出更多流入其他消费领域,让消费潜力充分释放。

陈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杨峰:福建省统计局综合处

改善消费条件 增强消费后劲相关阅读:

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

“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从生产看,春耕备耕有序推进,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企业预期总体改善;服务业明显回升,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回升尤为突出。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1个百分点。

从需求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8%、7%。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8%。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足。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水平。

转型升级态势持续。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2%。绿色低碳产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2.5%、53.2%。

市场活力逐步增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1.9%,连续3个月位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8.2%,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较高水平。人流物流趋于活跃,小微企业经营改善。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我国经济在总量攀升的同时,结构更显均衡,内生动能持续增强,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为实现全年各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今年经济复苏的关键和政策支持的重点,依然在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特别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消费主导作用明显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销售明显回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6%,贡献率相比去年全年大幅提升。

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场景增加,居民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型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6.2%,明显快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商品销售增势较好。随着居民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升级类消费增长加快,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增长,支撑商品销售额稳定回升。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上年四季度为下降1.7%。限额以上单位18类商品零售额类值中,有近七成商品类值同比增长。

线上线下消费增长加快。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实体店零售逐步改善。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零售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前2个月加快3.2个百分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认为,巩固消费回升势头,增强消费后劲,关键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和兜底保障,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供给创新和环境保障到位愿消费。

二季度增速有望明显加快

对于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讨论,付凌晖明确回应,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_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随着下半年影响因素逐步消除,价格会回到一个合理水平。

展望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宏观政策显效发力,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一方面,消费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随着就业形势改善、促消费政策发力和消费场景增多等,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望提升。另一方面,投资稳定增长有望持续。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资保持总体平稳增长。下阶段,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行业创新发展持续,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投资增长。

付凌晖表示,考虑到上年二季度受疫情影响基数比较低,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比一季度明显加快。三四季度随着基数的升高,增速会比二季度有所回落。(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