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湾区对话”展演举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_在线下载网资讯

在线下载 > 软件资讯 > 热门资讯 > 正文

“读懂中国·湾区对话”展演举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_在线下载网资讯

任务文章 2023-04-21 6人已阅读

详情

“读懂中国·湾区对话”展演举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_在线下载网资讯

央广网广州7月17日消息 看湾区故事,可“读懂中国”。7月15日,在文化纪录片《我在大湾区 背后是中国》的发布会上,各界大咖带来了一场特殊的对话,为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建言献策。他们中有影视行业的翘楚,有建筑设计的先行者,也有科创产业的探路先锋、文旅产业资深艺术家。他们的故事,是大湾区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保持了向上、向善的发展势头。“这源于无数中国人个体的努力,而每个个体背后最大的支撑就是祖国。”今年,“背后是中国”加上了新的前缀——大湾区,因为这里是“中国社会实践最生动的土地”。“读懂中国·湾区对话”展演举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央广网广州7月17日消息(记者 夏燕 实习生 朱桃)看湾区故事,可“读懂中国”。7月15日,在文化纪录片《我在大湾区 背后是中国》的发布会上,各界大咖带来了一场特殊的对话,为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建言献策。

他们中有影视行业的翘楚,有建筑设计的先行者,也有科创产业的探路先锋、文旅产业资深艺术家。

回望过去,感怀当下,也畅想未来。他们的故事,是大湾区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聚焦大湾区

创作新支点

“我第一次听到‘背后是中国’这五个字的时候,就觉得我应该加入这个项目。”导演贾樟柯认为,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的变化中,社会和个体也面临着更多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保持了向上、向善的发展势头。“这源于无数中国人个体的努力,而每个个体背后最大的支撑就是祖国。”

爱因斯坦在给女儿的信中,曾明确指出:“爱”是宇宙中最巨大的力量,此力量可以解释任何事情,并赋予生命之意义。

在贾樟柯看来,爱因斯坦所提到的“爱”一词,并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泛指一切情感,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我们希望《背后是中国》微电影短片系列具有这样一种情感的力量,就是传递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有感情的中国。”

给世界提供一个真实的中国画像,是《背后是中国》的创作初心。今年,“背后是中国”加上了新的前缀——大湾区,因为这里是“中国社会实践最生动的土地”。

“从近代史来看,岭南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变革与开放并存的基因,而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一片拥有巨大经济体量、最新前沿科技、重要民族产业的热土。”贾樟柯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作为创作者,应该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

事实上,第一季《背后是中国》就曾介绍过大湾区的粤剧、舞狮、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先锋个体,也展现了不少具有岭南特色的大湾区文化之地。

“这一次,我们可能会将镜头对准前沿科学家,也可能对准金融从业者、厨师……粤港澳大湾区让我充满了想象力。这么多元素,真的是看不够也拍不够。”贾樟柯深信,这些大湾区建设者的好故事,将给团队带来新的创作支点。

传承亦包容

湾区精神兴

“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一直秉承的建筑设计创作原则。

对于岭南的建筑设计,何镜堂有着独特的见解。“既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基因,展现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享’等传统文化的精神;也要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人文和环境,注重建筑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在何镜堂看来,从大湾区过去与现在的建筑中,可以窥见湾区精神中的传承与创新;而在艺术创作者林帝浣的眼中,挑战与活力是大湾区文化中永恒的闪光点。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村里都是出海打鱼的人,大家都习惯了在危险中寻找前进的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正是这样,永远在不断的挑战中寻找新的活力。”

这种乐观、开朗、豁达的风格,也体现在林帝浣的漫画作品中。从去年开始,他以“无需抱怨,可以抱我”和“万物之中,希望至美”为主题,连续两年开办作品展。他希望能够借助漫画,鼓励人们勇敢面对逆境。

有人“生在湾区、圆梦亦在湾区”,也有人“在梦里的家乡入睡,醒来是另一片热土”。24岁时,蔡崇达告别校园,离开故乡,背上行囊,来到广州。大湾区,就是他圆梦的起点。

“作为一个外乡人,深刻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魅力,有文化的沉淀,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每个个体的尊重。所以,我跟很多外乡人一样,把广州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大湾区的活力与包容让蔡崇达受益匪浅,他形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是“大俗中包含着大雅,大雅中又包含着大俗,譬如很多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都体现在了广州人的日常生活里”。

扎根在湾区

奋斗正当时

林惠斌是香港人,自称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穿梭了21年的香港创业老青年”。自2017年广州市天河港澳青年之家成立后,他便致力于帮助港澳青年来穗发展。

“其实很多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一样,都有一个创业梦,但在香港、澳门创业的门槛颇高,市场也不够大,所以他们都很想来内地创业。”

对于林惠斌来说,为港澳青年“搭台、搭梯、搭桥梁”是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帮助港澳青年读懂大湾区,让他们融入到大湾区的火热发展中来”。

融入湾区,协力奋斗,是许多扎根在大湾区青年们的共同认知。

刘鑫宇是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工程师,致力于水下机器人的科研和产业化应用,曾带领团队参与2022北京冬奥会机器人水下火炬传递,那是世界首次由机器人完成水下奥运火炬传递接力。

他认为,这个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很多科技同行的齐心协力。“我们最初接到任务的时候距离冬奥会火炬传递只剩6个月时间,当时正好赶上疫情和世界‘芯片荒’,但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幸福就在于,当你想完成一个梦想的时候,会有无数人来帮你的忙”。

刘鑫宇的故事并非个例。目前,大湾区的各类产业发展势头旺盛,正不断吸引来自海内外的人才,给各类科技创新类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民营科技企业广州中望龙腾软件,生于大湾区、长于大湾区,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软件作坊,最终成长为国内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龙头企业。在副总经理字应坤看来,大湾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这里的科技创新环境,给了我们这样的民营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非常庆幸能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字应坤感慨地说。

“读懂中国·湾区对话”展演举行相关阅读:

韩国学者文正仁:西方人只希望了解想象中的中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所谓‘西方人不喜欢中国’并不是中国人民的问题。我的结论非常简单:西方人不想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而是希望了解想象中的中国。”

“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4月7日举行系列线上记者会,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世宗研究所前理事长、韩国前总统统一外交安保特别助理文正仁回答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提问时表示,西方面对中国的崛起存在妖魔化中国的趋势,不愿以文明国家的角度去理解中国。西方需要强化对中国的同理心,中国人也要更积极和建设性地发声。中国是韩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应共同努力恢复多边贸易秩序,反对封闭区域主义举措。

“西方人不想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旨在增进中外相互了解、推动中外交流对话,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文正仁是“读懂中国”的老朋友。近几年,在新冠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影响下,西方对中国误解和防范的加深使许多中国知识界人士忧心忡忡。“这不是中国人民的问题。” 文正仁直言,由于中国的崛起,西方存在妖魔化中国的趋势,这种妖魔化可能契合了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使他们很难对中国产生客观和公正的理解,这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人对中国有一些固有的看法,他们不愿意以文明国家的角度去理解中国,这也很成问题。”文正仁举例说,此前中国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他个人十分赞赏这两大倡议。今年2月中方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提出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是不错的想法,但西方媒体和知识分子没有给予足够关注。

“因此,我的结论非常简单:西方人不想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而是希望了解想象中的中国。”文正仁说。

4月5日至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成功访华,中法发布联合声明,涉及众多重要务实合作内容,被视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的一次重大进展。在中国,马克龙感慨道,法中两国大概有相同的脾气,同样深刻的认识,当两国尊重对方,不教彼此做事的时候,往往会达成很好的成果。真正的友谊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从中国自身来说,如何让西方更好地“读懂中国”?文正仁表示,中国人需要更积极和建设性地发声,比起对西方媒体强力的反击,事实往往更有说服力。中国需要采取更多积极行动,向西方表明中国正在崛起却并不与西方的利益相冲突。中国一再表明希望实现合作共赢,但西方不这样看,这是双方交往中真正的困境。“我想强调共情的重要性,西方需要强化对中国的同理心;中国需要积极地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想法。”文正仁说。

“中国是韩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金灿荣认为,二战后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就是韩国。他援引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数据: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20个真正实现了工业化。中国崛起的关键就在于实现工业化,这也是西方国家能够崛起最重要的因素。

回答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提问时,文正仁表示,韩国与中国的现代化路径的确存在相似之处,出口导向的策略和政府主导的工业制造业进程都先后推动了两国跨越式发展。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韩国的人口是5000万。在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和规划方面,韩中也有不同的安排,并已在不同层面走过了自己的历程。

中韩经贸关系十分强劲。2022年,中韩贸易额达3622亿美元,韩国赶超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韩国对华投资增长68%。

“中国是韩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文正仁认为,在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情况下,恢复多边贸易秩序是当务之急,韩中两国应共同努力恢复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秩序,反对一切封闭区域主义的举措,追求开放的区域主义。对整个东亚地区来说,中日韩三国也应尽快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进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将使三国受益巨大。美国希望拉拢韩日对华“脱钩”和破坏供应链的做法,对中日韩甚至美国都没有好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