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超一万家新设外资企业落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线下载 > 软件资讯 > 热门资讯 > 正文

一季度超一万家新设外资企业落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任务文章 2023-05-11 4人已阅读

详情

一季度超一万家新设外资企业落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从全国来看,一季度,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同比增长25.5%。越来越多的新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扎根生长。1—3月,山东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36.9%;浙江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42.1%;在粤港澳大湾区,受益于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强劲的制度创新,一季度,广东新设外资企业4115家,同比增长70.9%,领跑全国。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不少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前景,近期不断增资扩产,项目建设加速落地。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9%,实现了开门稳。一季度超一万家新设外资企业落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新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扎根生长。从全国来看,一季度,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同比增长25.5%。越来越多的新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扎根生长。

一季度新设外资企业数超1万家

一季度,我国多省市新设外资企业数实现良好增长。1—3月,山东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36.9%;浙江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42.1%;在粤港澳大湾区,受益于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强劲的制度创新,一季度,广东新设外资企业4115家,同比增长70.9%,领跑全国。

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史欣向:外商来到广东,看中的是广东的商业氛围,加上广东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底气,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

专家表示,今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商务部启动了“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各地也加大了“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力度,随着往来更加频繁,外资项目来源不断得到拓展。

看好中国经济

外资投资信心足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不少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前景,近期不断增资扩产,项目建设加速落地。

4月份以来,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建设提速,这个把中国元素与主题公园充分结合的文旅项目投资金额达到5.5亿美元。

默林娱乐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 欧思格:中国市场的商业新模式层出不穷,市场活力足,我对中国市场有着非常强的信心。

来自世界各国的跨国企业还以更多元的合作方式,持续扩大对华投资。

维京游轮董事会主席 托尔斯泰·哈根:今年我们在中国设立了新的办公室,我们还将和中国的合资伙伴一起,寻求合作造船与融资的可能。

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9%,实现了开门稳。引资质量持续提升,1至3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引资涨幅超过50%。

这家来自德国的企业在辽宁沈阳等地连续投资了电动汽车材料、金属循环利用等近十个项目;这家阿根廷企业今年在山东青岛第8次扩产,新投入1100万美元建成新的汽车配件生产线。

泰纳瑞斯中国运营部高级经理 彭金通:07年的时候,我们9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专家都是外派的,现在我们100%已经本土化。当时我们80%的设备和材料,都是依靠进口,现在90%以上的材料,都是本地采购。

数据显示,一季度,法国、英国、德国对华投资大幅增长,同比分别增长635.5%、680.3%和60.8%。日本、瑞士、韩国对华投资也同比分别增长47.7%、47.4%和36.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同比增长27.8%。

各地推出外资新政

大项目加快推进

眼下,我国各地也在积极推进引资新政策,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外资大项目加快落地,实现与外资企业的“双向奔赴”。

总投资超过60亿元的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是空客公司在欧洲之外布局的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成都加速推进;总投资约20亿元的泰国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5%。

为了保证外资大项目的有序推进,各地不断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从对接洽谈、项目签约、项目开工到竣工投产提供全过程服务。

四川内江市经济合作局局长 陈伟:积极协调解决项目临时用电、用水、员工住宿、企业用工、材料运输等问题。红牛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用了52天。

我国在稳外资存量的同时,不断做大增量。各地近期还出台了进一步的引资促进政策。

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出台了多项举措以支持更大力度地吸引和利用外资,使营商环境具备国际影响力;广东、浙江等着力打造品牌招商活动,强化对战略性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引资力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也表示,继续发挥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作用,推动总额达1700亿美元的前六批项目加快落地实施。截至4月底,前六批重大外资项目已经完成投资630亿美元。

(总台记者 张歆 李承泽 刘潇凡 张宇翔 赵刚)

一季度超一万家新设外资企业落户相关阅读:

从“三个面向”打量苏州的发展

苏州,行不行?不妨从三个面向来打量,用拉长的时间来测量,就能得到更为真实客观的答案。

看“外”面:逆风而上,开放蝶变

放眼全国,苏州外向型经济的依存度高,不必讳言。全球经济一有风吹草动,苏州率先受到影响,十分正常。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多次穿越国际经贸波动冲击,经风雨、见世面,练就了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的本领,增强了以开放姿态面对风险挑战的勇气。

苏州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近一半、占全国接近7%,外贸承压之势早在预判之中。但,苏州依然努力稳住基本盘,主动出击,境外招商、登门拜访,以热情诚意和实招硬招,拿下优质订单、收获高质投资。今年以来,博世、空客、太古可口可乐、康宁药物智能化合成、三井物产产业园、微软中国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等外资项目相继密集落户。一季度,苏州实际使用外资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5%。

2023年一季度,全国各大城市经济数据相继披露。苏州的“成绩单”似乎和外界预期有些落差,出现了对这个“优等生”的担忧质疑之声:依靠外向型经济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是否已经到头?同成都等快速崛起的中部城市相比,苏州的产业后劲是否显露不足?

带着“最强地级市”光环的苏州总是被关注的多一些、被对标的多一点,因为数据的起伏而遭遇“围观”,在所难免。经济发展从来都是跌宕中前行,时有进退、偶有高低,任何城市皆如此。要看看,“进”是否有短时因素的影响,“退”是否有长远思虑的考量。围而观之,不如细而察之;谈而论之,不妨辨而析之。当下,透视数据的关键是,看到发展之中的恒力、变局之中的定力、转型之中的蓄力。苏州发展一路爬坡、过坎、跃升的历程,一再证明,与时俱进的恒力、练好内功的定力,创新转型的蓄力,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发展密钥。看淡名次,认清形势,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体现作为,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更快提升内涵,才是苏州应对复杂环境、始终承压见韧、敢于突破蝶变的必然路径。

看“里”面:科创涌动,“新”潮澎湃

最近,胡润研究院重磅发布了《2023全球独角兽榜》。榜单罗列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中国有316家独角兽企业入选,排名全球第二。苏州一下子有10家企业强势上榜,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多个科技行业,总数较去年同期实现了翻番,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

透过现象看“里”面,独角兽企业数量的激增,是高技术企业从“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体”的一个重要表征。一张全球榜单折射出的,是苏州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日渐壮大的一个显著标志。

无独有偶,去年一年苏州就新增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之多、成长之快,业内人士纷纷感叹苏州科技企业的后劲十足。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功夫秘笈”——围绕增强内生动力,瞄准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苏州构建了一个梯度培育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世界一流龙头企业。每个好苗子都不放过,每个成长阶段都不松手,让好政策、强支持、细服务,精准滴管到每个科技企业。精心培根、耐心育苗,才有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拔节挺秀。

创新,苏州既看重个体的活力,更注重集体的合力。为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苏州以关键重要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引导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姑苏实验室与信达生物携手攻坚,便是众多成功实践中的耀眼一例。

现今,已有13家创新联合体在苏州拔地而起。这些联合体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覆盖光子、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车联网和氢能等苏州各个板块重点发展的几乎所有细分领域,也成为苏州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利器。

科技创新的蓬勃之势,正在为苏州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铺垫“黄金赛道”。在苏州创纪录的4.36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达52.5%。2022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近千亿元、占GDP比重接近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35万家,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四。

看“市”面:财才汇聚,融合催生

创新强不强、企业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

截至今年5月5日,苏州已坐拥203家A股上市公司(排名全国第5),总市值达1.62万亿元(排名全国第7)。如果算上境外上市,苏州上市公司已有246家上市公司。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较为明显,近九成企业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集群。2023年迄今,有6家苏州公司完成IPO,仅次于上海的7家,排名全国第二。

再看科创板。截至4月底,苏州共有4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占江苏近一半,全国近十分之一。2022年,49家公司实现总营收611.89亿元,同比增长18.64%,归属净利润达65.15亿元。今年一季度,这49家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2.29%,归属净利润达7.27亿元。

苏州的科创实力在资本市场广受瞩目。这几年,去苏州募资也成为VC/PE圈一道风景线。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合伙人曾表示,现在市场上众多数得上名号的投资机构,除了布局北上广深以外,基本都在苏州有办公室。

目前,苏州全市管理基金的总规模逾8000亿元,基金数量达2400余只。由苏州国发创投、苏州产投集团、苏州科创投、苏州天使母基金、苏州基金和苏州市产研院整合成立的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注册资本高达180亿元,一诞生便跻身国内创投第一方阵。2022年,这只成立半年即已荣获投中榜“2022年度最佳国资投资机构TOP10”、融资中国“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30”、“中国最佳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多项荣誉的“大块头”,新增了345亿元的投资管理规模和628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164亿元,带动43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苏州。除此之外,总规模158亿元的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也落户苏州。

资本的强力看好,源于苏州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苏州科创平台的集聚能级。C9高校已在苏州全部实现了重大布局,苏州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国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等重大科创平台加快推进。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中,苏州的特殊优势加速形成。

资本的强力看好,还源于苏州对人才的强大磁吸效应。“你只需要一个背包,你只管奋勇向前,其他包在苏州身上!”的承诺,点燃了创新创业者在苏州共创大业的激情与梦想。苏州1270多万常住人口中,人才总量高达343万,其中高层次人才占十分之一。

人往高处走、才向强处聚,苏州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美,产业蝶变的创新之力,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看,更能叫人怦然心动,充满期待!

【素材来源:引力播新闻、编辑:苏小新】

相关资讯